秃发氏

历史来源

秃发[秃发,读音作tū fà(ㄊㄨ ㄈㄚˋ)]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时期鲜卑拓跋氏族秃发部,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或以指物为氏。
  河西秃发鲜卑为拓跋鲜卑的一支,始祖与北魏拓跋氏同源。在鲜卑族拓跋氏部落首领拓跋桔汾长子拓跋匹孤时期率部众自塞北迁入河西,故亦称河西鲜卑。
  活跃在河西走廊的鲜卑诸部以拓跋匹孤所部最大。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拓跋部大人拓跋桔汾逝世,次子拓跋力微因其母为“天女”,有神异,故得立为首领,即北魏元皇帝,而拓跋匹孤虽为长子不得继位。拓跋匹孤因此愤恨不平,率领一些部族人出走,由塞北阴山、河套一带,沿黄河、顺贺兰山脉东麓南下,至河西、陇西以北,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一带游牧。
  传说,后来拓跋匹孤的儿子寿阗生于棉被之中,鲜卑语称棉被为“秃发”,寿阗就成为了秃发寿阗,所以这支部落就此得名,称秃发部。族人皆因首领拓跋匹孤不得继位而不平,正好由此皆改姓为秃发氏,摒弃了原拓拔姓。据专家考证,其实“秃发”本就是“拓跋”的异译读音,所以还是拓跋同源。
  数年后秃发寿阗逝世,由其孙子秃发树机能接替了秃发鲜卑的大人职位。
  曹魏甘露元年~景元四年间(公元256~263年),曹魏镇西将军邓艾都督陇右诸军事时,又迁秃发鲜卑数万人至河西陇右雍、凉二州之间,即今陕西省中部及甘肃省一带,最后聚居于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与汉、羌等族杂居共处。秃发鲜卑的主要游牧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即大致东起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北的牵屯山、靖远县北的麦田城,西至今青海湖东,南至今青海省贵德县,北接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但六盘山一带仍然是秃发鲜卑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
  晋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大凉国君主吕光,遣使拜秃发树机能的后代秃发乌孤为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而秃发乌孤决意摆脱后凉吕光的控制,便谢绝封爵。公元397年,秃发乌孤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建立了南凉国政权。
  南凉国被西秦国灭亡后,原秃发氏部人大部分为乞伏氏鲜卑的西秦国所统治,后西秦国为郝连氏鲜卑的夏国所灭,而夏国又亡于慕容氏鲜卑的吐谷浑部,西秦国领域大部分皆入于吐谷浑部,最后,吐谷浑部领域又为拓拔氏鲜卑的北魏王朝所占有:历史转了一个大圈,秃发鲜卑最终回归拓拔氏。随后,其他诸部鲜卑如乞伏氏、出连氏、叱卢氏、秃发氏等等,均成为北魏王朝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此后,随着北魏孝文帝坚决的汉化改革政策的有效实施,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平民的秃发氏等鲜卑族人,主体被融入汉族,剩余的一小部分演化为柔然族。
  柔然族人后来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族人和契丹族人。室韦族人与白狄族人融合为蒙古族,而契丹族主体曾建立了强大的辽国,后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契丹族人向西大陆逃到中亚地区,在历史演进中与当地土著人融合,成为中亚人(今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一部分。
  至今,在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还生息繁衍着秃发氏的汉族后裔。

家族名人

触 屏 版